城里的農(nóng)村人
城里的農(nóng)村人
高雪
我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身上一直流淌著不變的血液。雖然,我考上學校到了父老鄉(xiāng)親們認為很大很大的城市學習,雖然由于工作原因,又常年居住在城市,可在內(nèi)心深處,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城里人。
返回故鄉(xiāng)過節(jié),走進生我養(yǎng)我的那片土地,伯父伯母、奶奶爺爺、姑爹姑媽,他們圍攏過來,繞在我的身旁,聽我說城里的見聞,夸我有出息,成了城里人。然而,回到城里,我又常常覺得自己從來就沒有融入城市過。成為城里人需要什么標準?城里人要具備什么條件?那種時候,越發(fā)覺得自己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村人。鄉(xiāng)親們的質(zhì)樸、勤儉,我從來沒有忘記,而且也始終繼承著不浪費的傳統(tǒng)。
在城市生活的歲月里,從來不舍得購買什么名牌衣服,只要適合穿的,價格越低越好。一次花了25元買了一件有點民族味的襯衫,在姑媽家的壩子里撿了一顆狗牙用線穿著當項鏈隨意地掛在脖頸上,就算作簡單的服飾搭配。上街時,遇上幾個煤老板的夫人,時常穿金戴銀的她們偏偏對我這幅裝扮很感興趣,追問到底花了多少錢,我笑著讓她們猜,她們居然將那隨手撿來的狗牙與襯衫猜到2000元以上,整整翻了100倍。我向她們解釋,一個也不信,說我這等身份的人根本不可能穿這樣廉價的衣服。有時,在飯桌上不慎掉下一顆飯粒,我常會習慣性地以飛快的速度拈起來送到嘴里。多年來,腦海中始終不會忘記,自己少年時代與母親一起在田地里勞作時的情景,在炎熱的夏秋時節(jié),汗水順著臉頰和脖頸直往下流,一粒小小的糧食,不知要經(jīng)過多少日曬雨淋才能換來。面對那些飯粒,我不敢不能也不會輕易就浪費掉。
站在斑馬線的一端等待紅燈,望著人群如潮,車流如蟻,此時我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總感覺自己面對的仿佛不是人群,而是與自己無關的冷漠靜物。偶爾應朋友之邀,進了歌廳娛樂,燈紅酒綠之際,總會忽然想起某個月圓之夜,坐在故鄉(xiāng)瓦屋門前的院壩里,與家人邊拉家常邊干著細小零活的溫馨場景。此時,如果遇上某人唱著愁腸百結(jié)的思鄉(xiāng)歌曲,往往就會悲從中來。很小時,曾看過一部反映農(nóng)村女孩外出打工生活的連續(xù)劇,叫《外來妹》,劇中有一首插曲名為《等你在老地方》,至今依然記得那歌詞:“年復一年,夢回故鄉(xiāng),天邊的你在身旁,隨那熱淚在風中流淌,流得那歲月短又長;年復一年,夢回故鄉(xiāng),天邊的你在心上,把那滄桑珍藏在行囊,獨自在路上,忘掉憂傷……”那時心里極喜歡,學得也算快。不曾想,多年后,在異鄉(xiāng)的歌廳里唱出來的感覺會那樣五味雜陳。每每唱起那首歌,我就會想起家鄉(xiāng),想起童年時的玩伴,想起那些雖然困窘,卻依然有著別樣快樂的童年。聯(lián)系到今天的生活現(xiàn)狀,自己曾走過的人生歷程,何曾不是一個打工妹的履痕呢?
其實,在城市的茫茫人海中,確有一個總源頭的,那就是或遠或近的鄉(xiāng)村。因為鄉(xiāng)村里有我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或是曾祖、高祖、老起祖。也許,城里人看我是農(nóng)村人,而農(nóng)村人看我又是城里人,自己卻覺得城不城鄉(xiāng)不鄉(xiāng)的,大約應該表述為“住在城里的農(nóng)村人”才更為準確和貼切。
都說鄉(xiāng)村是城市的起點,沒有鄉(xiāng)村就沒有城市。然而,許多人從農(nóng)村到城里后,往往才到第二代,甚至第一代就忘記了生養(yǎng)自己的故鄉(xiāng),也忘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祖先的靈魂和墓地在何方。
我所居住的地方海拔相對于城市高出許多,人稱“七捧高原”,是云貴高原凸起的部分。曾經(jīng)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要進城都習慣說成是“下興義”?珊髞砺牭匠抢锶说轿壹亦l(xiāng)時說的是“下魯布格”,明明是城里海拔低,怎么可能是“下魯布格”呢?許多年后我終于明白,那“上”與“下”和地理海拔無關,而是一種心理指向。
中秋月圓之夜,繞過城里擁堵的車流,趁著月色,吹著習習涼風,趕回故鄉(xiāng)。在瓦屋前的院壩里,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和兄弟姐妹們一道,將煮好的“月亮稀飯”,以及準備好的月餅、板栗、花生、糖果等擺上小木桌,按照古老的習俗點上香燭,把這些“貢品”獻給月亮。
靜悄悄的月色中,一刻鐘過去,向月亮敬獻貢品的儀式結(jié)束,老人們開始樂呵呵地唏寒問暖,兄弟姐妹們一道喝“月亮稀飯”,分月餅、剝板栗、嗑葵花籽,品從高原上采摘回來自制的野生苦茶,彈月琴、吹笛子,唱久違的彝族古歌,不知不覺中,月亮已西斜……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