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中字无码播放|中文字幕成熟丰满人妻|娇妻被交换粗大高潮视频|91国语精品福利自产拍|日本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久久99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社會文化

魯屯,曾經(jīng)的政治文化中心

2013年09月13日 11:45:39來源:黔西南日報 作者:王仕學 羅 松

 魯屯,曾經(jīng)的政治文化中心

    魯屯是清嘉慶初年置興義府設興義縣之前南盤江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

    
    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一個城市的個性之所在。歷史文化的保護是魯屯城市規(guī)劃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因此,重新審視魯屯古鎮(zhèn)的歷史文化信息,調(diào)查它,發(fā)掘它,整理它,研究它,綜合應用它,應該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下面,我們對魯屯歷史文化個性進行梳理,以供參考。
   
    豐富的歷史文化個性
    
    ——魯屯是貴州明清時期屯堡文化的代表
    
    明洪武年間,在平定了西南以后,朝廷為鞏固在西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實行衛(wèi)所制度,屯兵戍守。
    
    魯屯是明初在南北盤江流域設立的重要軍事屯堡之一,經(jīng)歷了七百年的發(fā)展歷程。明初洪武十五年(1382年),李文明隨平西侯沐英征討普安土府普旦有功,后裁普安土府改設普安衛(wèi),分前后左中右五個千戶所,李文明任錦衣掌印右千戶,千戶之下有百戶有總旗有旗軍,轄區(qū)大致包括魯屯、鄭屯、萬屯、龍廣等十個百戶所,數(shù)十個屯堡。右千戶所掌印相當于從五品。魯屯的魯玉龍、廣四夷作亂,李文明平叛之后移駐魯屯并筑營。天啟年間(1621—1627年),滇黔苗夷互相攻擊,李氏九世孫李國忠時在魯屯筑城捍衛(wèi)右千戶所十屯,因功誥封為武略將軍。
   
   《興義府志·卷三十八·古跡志、古碑、古物附·興義縣古碑》:“明李國忠城隆廟碑,在縣東之魯屯。按:碑在魯屯,明成化十八年,錦衣衛(wèi)掌印千戶李國忠修城隍廟,撰文勒石。魯屯有城,故有城隍廟。今魯屯之城,即明之普安衛(wèi)中右所城也。”這說明魯屯筑城遠早于捧乍及黃草壩,是普安州五個千戶所保存最為完好的,也是延續(xù)性最高的。至今魯屯還是李文明后裔的世居屯堡。魯屯古鎮(zhèn)核心區(qū),稱“屯里頭”,它的建筑風格、街巷設置、城墻修筑等具有濃郁的軍事防御色彩。
    
    歷史上,明初至清代中央政權大力開發(fā)貴州乃至整個西南地區(qū)的特殊歷史,魯屯具有重要的佐證價值。就古城規(guī)模和建筑信息而言,魯屯與安順各處明代軍屯相比,更能夠體現(xiàn)明代衛(wèi)所制度千戶所城特點。就歷史證據(jù)而言,魯屯長河李氏千戶墓葬群、李氏家譜等,是云貴地區(qū)其他明初軍屯遺存點所不具備的。
    
    ——魯屯是明清時期南盤江流域的儒家文化中心
   
   《魯屯李氏族譜》最初由清朝乾隆舉人李明心編寫,是目前興義市質(zhì)量上乘的族譜之一。從這部族譜來看,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普安州設十二營長官司,將魯屯周邊的黃坪營、捧乍營、布雄營、魯?shù)A營納入其中,魯屯就例外。魯屯是漢文化的一個楔子,插入當時眾多土司地盤之中,受到當時土著文化的沖擊?滴鯐r期“改土歸流”,魯屯李氏家族并沒有像黃坪營土司的后人那樣融合在布依族之中,他們所堅守的是封建儒家文化,同時配合朝廷對嘉慶苗變的鎮(zhèn)壓,也協(xié)助朝廷做好新苗疆的統(tǒng)治,這為魯屯李氏家族創(chuàng)造日后的文教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明心在族譜序言里寫道:
   
    “聞之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固身之所自出歟!故君子知祖,知祖以譜人,而無譜則不知身之所自出,而渙若鳧雁,譜之時義大矣,其不容不修明矣。然,譜者,家之史也,尚乎記實,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直以使子孫有知,不以夸矜為耀,藉令稍有未確,其不類于崇韜拜汾陽之墓,正倫鑿城南之河者。”
    
    這段文字具有修譜的一般原則敘述,其中對敬祖重史的議論非常有深度,沒有豐富的儒家文化修養(yǎng)難以那么深刻。當時為《魯屯李氏族譜》寫序的有江蘇金山(今上海金山)舉人、嘉慶興義知府周靄聯(lián),山西代州進士、嘉慶興義知府馮兆峋,周靄聯(lián)還撰寫了《魯屯李氏宗祠記》。
    
    民國十一年(1922年),國民政府少將李毓華重印《魯屯李氏族譜》,時任貴州省長公署政務處長周培藝又作序。1988年李如盛、李如茂兄弟收集到1922年重印本三冊殘本,經(jīng)反復校勘,按古本規(guī)制抄寫,歷三個月完成。2013年清明重印家族。
    
    康熙年間“改土歸流”,朝廷裁千戶右所歸普安州管轄,李氏世襲右千戶所至此結束。
   
     魯屯李氏重視文教,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李氏家族設南籠書院,魯屯成為南盤江流域與府城南籠并重的文化中心。對此,周靄聯(lián)盛贊有加:
   
    “廷珂公即太守之封翁也,其世父季父亦皆望重成,均聲蜚癢序,蓋世德綿延,人文蔚起,一門之內(nèi)濟濟焉,相繼取科名登仕,版者方興未艾也。”
    
    發(fā)展教育是古鎮(zhèn)魯屯的文化亮點,李氏教育事業(yè)發(fā)端于入黔六世孫李隨春。李氏家譜載:“吾族詩書之荒,自公始破焉。”清嘉慶九年(1804年),李明心卸職歸里后開始修建李氏宗祠,建成后作為書院使用,魯屯教育得到長足發(fā)展。
    
    從族譜上統(tǒng)計,魯屯李氏家族有2名舉人17名貢生49人庠生8張任職詔書,這在當時文化普及有限的條件下,又在魯屯這樣一個邊遠的地區(qū)實屬難得,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從而可以看出李氏家族文化素質(zhì)是很高的。
    
    ——魯屯是清代三省結合部重大事件的歷史見證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普安衛(wèi)入普安州。雍正五年(1727年),以普安州、普安縣、安南縣及新設之永豐州改屬新設之南籠府。嘉慶二年(1797年),以黔西南安龍為中心,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布依族南籠起義,范圍波及黔、滇、桂三省結合部。清政府平定南籠起義后,改南籠府為興義府,置興義縣。魯屯所在的中右里(前稱中右所)改隸興義縣。此后,魯屯一直為興義縣轄區(qū)。
    
    魯屯鎮(zhèn)區(qū)內(nèi)遺存的石牌坊群中,“李氏節(jié)孝坊”、“李錦章百歲坊”,其旌表內(nèi)容均與南籠起義有關,是見證重大歷史事件和地域行政區(qū)劃變遷的實物見證。
    
    ——魯屯是清中期黔臺關系的歷史見證
    
    淡水同知,全稱為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為清朝統(tǒng)治時期臺灣的重要地方官員,正五品,專司負責北臺灣政務,為駐守于淡水廳的父母官。當時,淡水廳管轄區(qū)域約在今臺灣基隆至新竹,因此實為北臺灣的統(tǒng)治者。淡水同知官署在臺灣竹塹(今新竹)。
    
    魯屯李氏家族中,就產(chǎn)生過兩任淡水同知,李明心及其子李振青。
    
    李明心(字鏡涵,1723-1823),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謁選授四川隆昌縣知縣,后調(diào)任富順、梁山等知縣。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75歲的李明心續(xù)安徽人汪楠,于臺灣擔任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因剿海盜有功,次年李明心升任福建汀洲知府。嘉慶九年(1804年),朝廷擢升李明心出任臺灣道臺(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設置于乾隆五十一年(1791年),前身為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誥授“中憲大夫”。82歲的李明心自知年事已高,領旨謝恩后即上表卸職,離仕歸鄉(xiāng)。
    
    李明心升任汀洲知府當年,其任福建正安同知的次子李振青(字嘉章)調(diào)臺灣任漳化知縣。
    
    魯屯平壩村九組上款達觀山坡李明心墓保存至今,雖然原墓碑排樓損毀,但構件特別是曾任興義知府的周靄聯(lián)所書李明心生平墓志尚存。
    
    長河李氏千戶墓葬群中,李振青之妻的墓葬雖然被破壞,但其墓碑構件保留許多,特別是一件雕刻著“女丈夫”三字的石碑底坐,說明李振青長年為官在外,特別是臺灣淡水同知,朝廷規(guī)定由外省輪調(diào),不允許帶家眷。因此,李振青家中大小事項均由其妻持理,井井有條。因此,時人稱李振青之妻為“女丈夫”。李振青妻身故之后,族人刻匾紀念。
    
    因此,魯屯李明心、李振青父子赴臺灣任職,不但有文獻資料和族譜資料記載,而且有墓志銘作為實證。
    
    魯屯歷史文化代表性建筑
    
    ——石牌坊群
    
    魯屯石牌坊群的形制、建筑藝術、歷史文化內(nèi)涵,凝聚著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從牌坊上眾多的題刻來看,也是當時黔、滇、桂三省文人學士、政治人物的一次聚會,一種儒家忠孝節(jié)義文化的檢閱。牌坊原有四座,對現(xiàn)存三座的楹聯(lián)、規(guī)制、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時有人在,而那座損毀的牌坊則無人問津,我們應該收集殘件進行研究,條件成熟時可以復建。魯屯牌坊群宣揚忠孝節(jié)義,實質(zhì)上是嘉慶苗變被鎮(zhèn)壓后儒家文化與土著文化較量,最終儒家文化獲勝的一種象征,是當時統(tǒng)治者政治教化的一種外在體現(xiàn),也是對魯屯李氏家族忠實儒家文化的一種褒獎。
   
     ——古城墻遺址
    
    殘存于魯屯鎮(zhèn)區(qū)東北部,連接洗馬河公路橋西側,由方整料石砌筑,殘高0.8~1.75米,殘厚0.6~1.1米,殘長約60米。部分古城墻如今成為農(nóng)業(yè)用地的田埂,還有一段被居民利用,作為后期建筑的基礎。
    
    ——長河千戶墓群
   
     魯屯鎮(zhèn)區(qū)東北李氏千戶墓葬群中,有李氏入黔始祖李文明、世襲千戶二世祖李孝墓(明)、世襲千戶六世祖李承春墓(明)等明代墓葬及“□部副郎世襲錦衣衛(wèi)掌印官李公神道碑”等碑刻,是除歷史文獻、李氏家譜外,見證調(diào)北征南的實物佐證。此外,李氏千戶墓葬群所埋葬墓主,時代從明朝延續(xù)至現(xiàn)代,延續(xù)性之完整極為罕見,也充分體現(xiàn)出此遺存重要的歷史價值。
    
    ——李氏宗祠
    
    在《李氏宗祠記》中有記述:“嘉慶丁巳苗變,始遭燹毀,廷珂公之嗣鏡涵太守于甲子歲由汀洲府致仕歸里,迺更纂修族譜,重建宗祠,謹仿大夫儀制,較先世之制有加焉……”這就說明它是全州僅有的大夫制宗祠,它的規(guī)制、建筑藝術、布局,可以通過走訪調(diào)查盡可能地復原,如果得以重建,《魯屯李氏宗祠記》可以刻碑樹立,那就不是李氏家族的家事,而是魯屯歷史文化的一件盛事了。
    
    其它如文閣、財神廟、湖廣廟、老營盤等古建筑都可以采取類似方式復原。我們建議參考其他地方類似建筑的形制按文物修復的原則原址復建,以保持其歷史文化的延續(xù)性。
    歷史文化價值
    
    ——建筑學價值
    
    魯屯鎮(zhèn)歷史遺存中,石牌坊群采用牌樓式,展現(xiàn)了中國南方牌坊建筑的傳統(tǒng)藝術手法,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結構巧妙。其原料加工、構件制安都反映出較高的建筑學價值。
    
    魯屯千戶墓葬群和李明心墓,其墓碑采用牌樓式、壁龕式、籠龕式等,與石牌坊群類似,也具備較高的建筑學價值。魯屯千戶墓葬群中,“□清敕受文林郎顯考李公諱茂先號繼堂大人之墓”墓碑頂部整石雕刻為二重檐屋面形式,特別的是,屋檐下雕有斗拱形狀,而斗拱構件目前在興義范圍內(nèi)遺存下來的所有歷史建筑中都還未發(fā)現(xiàn)。
    
    魯屯保留下來的清代至民國建筑,多為封火山墻穿斗木結構小青瓦頂,部分建筑構架完好,山墻墀頭、脊飾等保存完好,是研究當?shù)孛窬咏ㄖL格的珍貴實物資料。
    
    ——藝術價值
    
    魯屯鎮(zhèn)遺留的歷史遺存中,保留了歷史上眾多官員及當?shù)匚幕怂鶗拈郝?lián)、祭文等,除文采流暢外,行、楷、篆等書體皆具,其中不乏書法造詣較高之作品。
    
    魯屯鎮(zhèn)歷史文化遺存中,特別是最為重要的魯屯李氏千戶墓葬群、李明心墓和魯屯石牌坊,運用了大量石雕技藝,無論額坊、立柱、依柱石等,還是墓碑底座、碑帽構件;無論文字還是動物、植物、吉祥圖案等,無不精雕細鑿,可謂當?shù)厥窦妓囍蟪伞?/div>
    
    ——社會價值
    
    魯屯鎮(zhèn)的歷史文化遺存,時間節(jié)點明確,史實記錄清楚,雖然部分已經(jīng)損毀,但其社會價值依然明顯。
    
    魯屯歷史文化遺存是魯屯古鎮(zhèn)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部分文物點已經(jīng)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魯屯石牌坊群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研究和認識的深入,還有部分文物點應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定位
    
    根據(jù)魯屯歷史文化調(diào)查報告的情況分析,魯屯最為重要的歷史時間節(jié)點為明洪武年間調(diào)北征南,普安衛(wèi)右千戶所由此開始開發(fā)魯屯,然后逐漸形成黔西南境內(nèi)的一個政治、軍事、文化和商貿(mào)重鎮(zhèn)。
    
    對于古城鎮(zhèn)的改造和復興,文化定位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今后的規(guī)劃、建設、宣傳都需要文化定位為基礎。具備自身特點的文化,甚至能夠成為城市化發(fā)展后的城市文化名片。
    
    在魯屯發(fā)展的過程中,衍生出的文化應該包括:
    
    ——流官文化
    
    流官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政治文化。流官是指有一定任期,期滿調(diào)任的官員。在選拔后,為了便于朝廷管理、防止地方勢力坐大和防止官商、官紳勾結,官員一般不允許原籍任職。同樣原因,官員任上到期,還需調(diào)任異地。這種行政管理制度,在歷史特定時期內(nèi)應該說較為先進,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上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
    
    這里所指的魯屯流官,不是指魯屯歷史上外來為官的人,而是指歷史上魯屯曾經(jīng)外出為官的成員。清代,魯屯李氏有大量家族成員在各地為官,形成魯屯的流官文化。
    
    文獻及李氏家譜記錄的魯屯外出流官計有:
    
    李體中:字達用,新屯人,乾隆六年拔貢生,朝考優(yōu)等,授馬平縣(治所今柳州市區(qū))知縣。后擢升戶部主事,入京就職;李廷珂:清乾隆年間貴州安順府訓導;李廷瑤:由貢生出仕廣順(今惠水縣),后又任銅仁任訓導;李慕羔:清乾隆年間廣西太平府萬承州州同;李明心:乾隆乙酉科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京選四川隆昌縣知縣,歷任富順、梁山知縣,升福建淡水同知,補授汀洲知府,旇升臺灣道臺;李振青:曾任福建長泰知縣、永春知州,嘉慶年間任金門縣丞,道光三年(1823年)任福建彰化知縣。道光六年(1826年),任臺灣淡水同知。李瑞枝:由州判,分發(fā)云南。文巡廳,補邱北縣知縣,加知府銜;署廣西直隸州知州,道光帝贈(巴圖直魯勇號);李總章:興義縣貢生特受貴筑縣教諭。
    
    被朝廷敕命賜封官員家屬的計有:
    
    李自芳: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敕封修職佐郎;李材:敕封儒林郎;李榜:例捐州同,因?qū)O李明心任福建汀洲知府加一級;李彬:開李氏武鄉(xiāng)科,補受總戎門千總,隨征烏蒙,敘功加守府銜;李廷燦: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敕封儒林郎;李廷珂: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二日,敕封修職佐郎;李茂先:勅授文林郎(墓碑鐫刻);李廷珂祖母夏氏: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敕命孺人;李慕羔祖母鄭氏: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敕命安人;李慕羔之母呂氏:嘉慶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敕命安人。
    
    ——商貿(mào)文化
    
    經(jīng)調(diào)查,魯屯古鎮(zhèn)老城內(nèi),重要街巷基本以商貿(mào)行業(yè)名稱來命名,如鐵匠街、包谷市、靛行巷(靛:染布的染靛)、老場壩、上場壩等!杜d義府志》也記載魯屯場在城(興義府城,今安龍縣城)東北七十里,逢辰、戌為場期。說明魯屯歷來為重要商貿(mào)交易市場。
    
    魯屯老城區(qū)上聲壩的“湖廣廟”,為后人約定成俗的稱呼,實際上,它應該是湖廣會館,為定居魯屯的湖北、湖南商人所建。這也能為魯屯商貿(mào)文化提供佐證。
    
    ——建筑文化
    
    魯屯在數(shù)百年發(fā)展過程中,既有居民居住,又有生產(chǎn)生活活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文化,這其中,既有居住性建筑,又有商貿(mào)建筑,還有旌表性建筑、宗教建筑和家族祭祠性建筑、教育性建筑。
    
    如此眾多類型的建筑中,魯屯石牌坊、李毓華故居部分建筑、李荃枝宅(總兵府)部分建筑以及其他數(shù)棟原貌民居建筑得以保存,是魯屯是重要的歷史文化實證,需及時保護并適當維護、修繕。
    
    魯屯鎮(zhèn)中,雖然部分原建筑已經(jīng)損毀,但是這些建筑歷史記錄清晰,遺址具體地點明確,均不影響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條件成熟,即可按原形制復建,提升區(qū)內(nèi)歷史文化氛圍,增加區(qū)內(nèi)旅游景點。
    
    魯屯鎮(zhèn)原有城隍廟、觀音閣、財神廟、關帝廟等寺廟建筑,雖然目前此類建筑都已損毀,但它們反映出的魯屯歷史信息中,宗教文化是不可剝離的重要因素。此類寺廟建筑的存在,是支撐魯屯成為政治、文化中心進而成為歷史文化重鎮(zhèn)的必要元素。
    
    魯屯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是明清兩朝與黃草壩、捧乍齊名的經(jīng)貿(mào)中心,是興義府通往普安州通往貴陽的交通要沖,也是滇黔通往兩廣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汕昆高速公路使這一節(jié)點重新凸顯。牌坊群是歷史文化之花,古鎮(zhèn)歷史風貌是它們的背景,再加上李氏宗祠、文閣、財神廟等古建筑的點綴,魯屯就有了豐富的城市文化個性。
    
    今天思考魯屯歷史文化定位在義龍新區(qū)的建設中是十分必要的,它對魯屯的城市規(guī)劃、歷史文化挖掘有好處,到底哪些復建,怎么重建需要認真思考,但從現(xiàn)在起必須要有保護意識,要有大手筆大思路,這樣才能將魯屯建設成為獨具歷史文化魅力的個性化城市。
    
    義龍新區(qū)打算將行政中心設在魯屯,這是有遠見的決策。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我要評論

共有0條評論

熱文排行

24小時 一周 一月

魯屯,曾經(jīng)的政治文化中心

黔西南日報 | 2013年09月13日 11:45:39 | 王仕學 羅 松

 魯屯,曾經(jīng)的政治文化中心

    魯屯是清嘉慶初年置興義府設興義縣之前南盤江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

    
    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一個城市的個性之所在。歷史文化的保護是魯屯城市規(guī)劃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因此,重新審視魯屯古鎮(zhèn)的歷史文化信息,調(diào)查它,發(fā)掘它,整理它,研究它,綜合應用它,應該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下面,我們對魯屯歷史文化個性進行梳理,以供參考。
   
    豐富的歷史文化個性
    
    ——魯屯是貴州明清時期屯堡文化的代表
    
    明洪武年間,在平定了西南以后,朝廷為鞏固在西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實行衛(wèi)所制度,屯兵戍守。
    
    魯屯是明初在南北盤江流域設立的重要軍事屯堡之一,經(jīng)歷了七百年的發(fā)展歷程。明初洪武十五年(1382年),李文明隨平西侯沐英征討普安土府普旦有功,后裁普安土府改設普安衛(wèi),分前后左中右五個千戶所,李文明任錦衣掌印右千戶,千戶之下有百戶有總旗有旗軍,轄區(qū)大致包括魯屯、鄭屯、萬屯、龍廣等十個百戶所,數(shù)十個屯堡。右千戶所掌印相當于從五品。魯屯的魯玉龍、廣四夷作亂,李文明平叛之后移駐魯屯并筑營。天啟年間(1621—1627年),滇黔苗夷互相攻擊,李氏九世孫李國忠時在魯屯筑城捍衛(wèi)右千戶所十屯,因功誥封為武略將軍。
   
   《興義府志·卷三十八·古跡志、古碑、古物附·興義縣古碑》:“明李國忠城隆廟碑,在縣東之魯屯。按:碑在魯屯,明成化十八年,錦衣衛(wèi)掌印千戶李國忠修城隍廟,撰文勒石。魯屯有城,故有城隍廟。今魯屯之城,即明之普安衛(wèi)中右所城也。”這說明魯屯筑城遠早于捧乍及黃草壩,是普安州五個千戶所保存最為完好的,也是延續(xù)性最高的。至今魯屯還是李文明后裔的世居屯堡。魯屯古鎮(zhèn)核心區(qū),稱“屯里頭”,它的建筑風格、街巷設置、城墻修筑等具有濃郁的軍事防御色彩。
    
    歷史上,明初至清代中央政權大力開發(fā)貴州乃至整個西南地區(qū)的特殊歷史,魯屯具有重要的佐證價值。就古城規(guī)模和建筑信息而言,魯屯與安順各處明代軍屯相比,更能夠體現(xiàn)明代衛(wèi)所制度千戶所城特點。就歷史證據(jù)而言,魯屯長河李氏千戶墓葬群、李氏家譜等,是云貴地區(qū)其他明初軍屯遺存點所不具備的。
    
    ——魯屯是明清時期南盤江流域的儒家文化中心
   
   《魯屯李氏族譜》最初由清朝乾隆舉人李明心編寫,是目前興義市質(zhì)量上乘的族譜之一。從這部族譜來看,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普安州設十二營長官司,將魯屯周邊的黃坪營、捧乍營、布雄營、魯?shù)A營納入其中,魯屯就例外。魯屯是漢文化的一個楔子,插入當時眾多土司地盤之中,受到當時土著文化的沖擊?滴鯐r期“改土歸流”,魯屯李氏家族并沒有像黃坪營土司的后人那樣融合在布依族之中,他們所堅守的是封建儒家文化,同時配合朝廷對嘉慶苗變的鎮(zhèn)壓,也協(xié)助朝廷做好新苗疆的統(tǒng)治,這為魯屯李氏家族創(chuàng)造日后的文教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明心在族譜序言里寫道:
   
    “聞之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固身之所自出歟!故君子知祖,知祖以譜人,而無譜則不知身之所自出,而渙若鳧雁,譜之時義大矣,其不容不修明矣。然,譜者,家之史也,尚乎記實,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直以使子孫有知,不以夸矜為耀,藉令稍有未確,其不類于崇韜拜汾陽之墓,正倫鑿城南之河者。”
    
    這段文字具有修譜的一般原則敘述,其中對敬祖重史的議論非常有深度,沒有豐富的儒家文化修養(yǎng)難以那么深刻。當時為《魯屯李氏族譜》寫序的有江蘇金山(今上海金山)舉人、嘉慶興義知府周靄聯(lián),山西代州進士、嘉慶興義知府馮兆峋,周靄聯(lián)還撰寫了《魯屯李氏宗祠記》。
    
    民國十一年(1922年),國民政府少將李毓華重印《魯屯李氏族譜》,時任貴州省長公署政務處長周培藝又作序。1988年李如盛、李如茂兄弟收集到1922年重印本三冊殘本,經(jīng)反復校勘,按古本規(guī)制抄寫,歷三個月完成。2013年清明重印家族。
    
    康熙年間“改土歸流”,朝廷裁千戶右所歸普安州管轄,李氏世襲右千戶所至此結束。
   
     魯屯李氏重視文教,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李氏家族設南籠書院,魯屯成為南盤江流域與府城南籠并重的文化中心。對此,周靄聯(lián)盛贊有加:
   
    “廷珂公即太守之封翁也,其世父季父亦皆望重成,均聲蜚癢序,蓋世德綿延,人文蔚起,一門之內(nèi)濟濟焉,相繼取科名登仕,版者方興未艾也。”
    
    發(fā)展教育是古鎮(zhèn)魯屯的文化亮點,李氏教育事業(yè)發(fā)端于入黔六世孫李隨春。李氏家譜載:“吾族詩書之荒,自公始破焉。”清嘉慶九年(1804年),李明心卸職歸里后開始修建李氏宗祠,建成后作為書院使用,魯屯教育得到長足發(fā)展。
    
    從族譜上統(tǒng)計,魯屯李氏家族有2名舉人17名貢生49人庠生8張任職詔書,這在當時文化普及有限的條件下,又在魯屯這樣一個邊遠的地區(qū)實屬難得,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從而可以看出李氏家族文化素質(zhì)是很高的。
    
    ——魯屯是清代三省結合部重大事件的歷史見證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普安衛(wèi)入普安州。雍正五年(1727年),以普安州、普安縣、安南縣及新設之永豐州改屬新設之南籠府。嘉慶二年(1797年),以黔西南安龍為中心,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布依族南籠起義,范圍波及黔、滇、桂三省結合部。清政府平定南籠起義后,改南籠府為興義府,置興義縣。魯屯所在的中右里(前稱中右所)改隸興義縣。此后,魯屯一直為興義縣轄區(qū)。
    
    魯屯鎮(zhèn)區(qū)內(nèi)遺存的石牌坊群中,“李氏節(jié)孝坊”、“李錦章百歲坊”,其旌表內(nèi)容均與南籠起義有關,是見證重大歷史事件和地域行政區(qū)劃變遷的實物見證。
    
    ——魯屯是清中期黔臺關系的歷史見證
    
    淡水同知,全稱為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為清朝統(tǒng)治時期臺灣的重要地方官員,正五品,專司負責北臺灣政務,為駐守于淡水廳的父母官。當時,淡水廳管轄區(qū)域約在今臺灣基隆至新竹,因此實為北臺灣的統(tǒng)治者。淡水同知官署在臺灣竹塹(今新竹)。
    
    魯屯李氏家族中,就產(chǎn)生過兩任淡水同知,李明心及其子李振青。
    
    李明心(字鏡涵,1723-1823),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謁選授四川隆昌縣知縣,后調(diào)任富順、梁山等知縣。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75歲的李明心續(xù)安徽人汪楠,于臺灣擔任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因剿海盜有功,次年李明心升任福建汀洲知府。嘉慶九年(1804年),朝廷擢升李明心出任臺灣道臺(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設置于乾隆五十一年(1791年),前身為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誥授“中憲大夫”。82歲的李明心自知年事已高,領旨謝恩后即上表卸職,離仕歸鄉(xiāng)。
    
    李明心升任汀洲知府當年,其任福建正安同知的次子李振青(字嘉章)調(diào)臺灣任漳化知縣。
    
    魯屯平壩村九組上款達觀山坡李明心墓保存至今,雖然原墓碑排樓損毀,但構件特別是曾任興義知府的周靄聯(lián)所書李明心生平墓志尚存。
    
    長河李氏千戶墓葬群中,李振青之妻的墓葬雖然被破壞,但其墓碑構件保留許多,特別是一件雕刻著“女丈夫”三字的石碑底坐,說明李振青長年為官在外,特別是臺灣淡水同知,朝廷規(guī)定由外省輪調(diào),不允許帶家眷。因此,李振青家中大小事項均由其妻持理,井井有條。因此,時人稱李振青之妻為“女丈夫”。李振青妻身故之后,族人刻匾紀念。
    
    因此,魯屯李明心、李振青父子赴臺灣任職,不但有文獻資料和族譜資料記載,而且有墓志銘作為實證。
    
    魯屯歷史文化代表性建筑
    
    ——石牌坊群
    
    魯屯石牌坊群的形制、建筑藝術、歷史文化內(nèi)涵,凝聚著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從牌坊上眾多的題刻來看,也是當時黔、滇、桂三省文人學士、政治人物的一次聚會,一種儒家忠孝節(jié)義文化的檢閱。牌坊原有四座,對現(xiàn)存三座的楹聯(lián)、規(guī)制、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時有人在,而那座損毀的牌坊則無人問津,我們應該收集殘件進行研究,條件成熟時可以復建。魯屯牌坊群宣揚忠孝節(jié)義,實質(zhì)上是嘉慶苗變被鎮(zhèn)壓后儒家文化與土著文化較量,最終儒家文化獲勝的一種象征,是當時統(tǒng)治者政治教化的一種外在體現(xiàn),也是對魯屯李氏家族忠實儒家文化的一種褒獎。
   
     ——古城墻遺址
    
    殘存于魯屯鎮(zhèn)區(qū)東北部,連接洗馬河公路橋西側,由方整料石砌筑,殘高0.8~1.75米,殘厚0.6~1.1米,殘長約60米。部分古城墻如今成為農(nóng)業(yè)用地的田埂,還有一段被居民利用,作為后期建筑的基礎。
    
    ——長河千戶墓群
   
     魯屯鎮(zhèn)區(qū)東北李氏千戶墓葬群中,有李氏入黔始祖李文明、世襲千戶二世祖李孝墓(明)、世襲千戶六世祖李承春墓(明)等明代墓葬及“□部副郎世襲錦衣衛(wèi)掌印官李公神道碑”等碑刻,是除歷史文獻、李氏家譜外,見證調(diào)北征南的實物佐證。此外,李氏千戶墓葬群所埋葬墓主,時代從明朝延續(xù)至現(xiàn)代,延續(xù)性之完整極為罕見,也充分體現(xiàn)出此遺存重要的歷史價值。
    
    ——李氏宗祠
    
    在《李氏宗祠記》中有記述:“嘉慶丁巳苗變,始遭燹毀,廷珂公之嗣鏡涵太守于甲子歲由汀洲府致仕歸里,迺更纂修族譜,重建宗祠,謹仿大夫儀制,較先世之制有加焉……”這就說明它是全州僅有的大夫制宗祠,它的規(guī)制、建筑藝術、布局,可以通過走訪調(diào)查盡可能地復原,如果得以重建,《魯屯李氏宗祠記》可以刻碑樹立,那就不是李氏家族的家事,而是魯屯歷史文化的一件盛事了。
    
    其它如文閣、財神廟、湖廣廟、老營盤等古建筑都可以采取類似方式復原。我們建議參考其他地方類似建筑的形制按文物修復的原則原址復建,以保持其歷史文化的延續(xù)性。
    歷史文化價值
    
    ——建筑學價值
    
    魯屯鎮(zhèn)歷史遺存中,石牌坊群采用牌樓式,展現(xiàn)了中國南方牌坊建筑的傳統(tǒng)藝術手法,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結構巧妙。其原料加工、構件制安都反映出較高的建筑學價值。
    
    魯屯千戶墓葬群和李明心墓,其墓碑采用牌樓式、壁龕式、籠龕式等,與石牌坊群類似,也具備較高的建筑學價值。魯屯千戶墓葬群中,“□清敕受文林郎顯考李公諱茂先號繼堂大人之墓”墓碑頂部整石雕刻為二重檐屋面形式,特別的是,屋檐下雕有斗拱形狀,而斗拱構件目前在興義范圍內(nèi)遺存下來的所有歷史建筑中都還未發(fā)現(xiàn)。
    
    魯屯保留下來的清代至民國建筑,多為封火山墻穿斗木結構小青瓦頂,部分建筑構架完好,山墻墀頭、脊飾等保存完好,是研究當?shù)孛窬咏ㄖL格的珍貴實物資料。
    
    ——藝術價值
    
    魯屯鎮(zhèn)遺留的歷史遺存中,保留了歷史上眾多官員及當?shù)匚幕怂鶗拈郝?lián)、祭文等,除文采流暢外,行、楷、篆等書體皆具,其中不乏書法造詣較高之作品。
    
    魯屯鎮(zhèn)歷史文化遺存中,特別是最為重要的魯屯李氏千戶墓葬群、李明心墓和魯屯石牌坊,運用了大量石雕技藝,無論額坊、立柱、依柱石等,還是墓碑底座、碑帽構件;無論文字還是動物、植物、吉祥圖案等,無不精雕細鑿,可謂當?shù)厥窦妓囍蟪伞?/div>
    
    ——社會價值
    
    魯屯鎮(zhèn)的歷史文化遺存,時間節(jié)點明確,史實記錄清楚,雖然部分已經(jīng)損毀,但其社會價值依然明顯。
    
    魯屯歷史文化遺存是魯屯古鎮(zhèn)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部分文物點已經(jīng)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魯屯石牌坊群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研究和認識的深入,還有部分文物點應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定位
    
    根據(jù)魯屯歷史文化調(diào)查報告的情況分析,魯屯最為重要的歷史時間節(jié)點為明洪武年間調(diào)北征南,普安衛(wèi)右千戶所由此開始開發(fā)魯屯,然后逐漸形成黔西南境內(nèi)的一個政治、軍事、文化和商貿(mào)重鎮(zhèn)。
    
    對于古城鎮(zhèn)的改造和復興,文化定位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今后的規(guī)劃、建設、宣傳都需要文化定位為基礎。具備自身特點的文化,甚至能夠成為城市化發(fā)展后的城市文化名片。
    
    在魯屯發(fā)展的過程中,衍生出的文化應該包括:
    
    ——流官文化
    
    流官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政治文化。流官是指有一定任期,期滿調(diào)任的官員。在選拔后,為了便于朝廷管理、防止地方勢力坐大和防止官商、官紳勾結,官員一般不允許原籍任職。同樣原因,官員任上到期,還需調(diào)任異地。這種行政管理制度,在歷史特定時期內(nèi)應該說較為先進,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上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
    
    這里所指的魯屯流官,不是指魯屯歷史上外來為官的人,而是指歷史上魯屯曾經(jīng)外出為官的成員。清代,魯屯李氏有大量家族成員在各地為官,形成魯屯的流官文化。
    
    文獻及李氏家譜記錄的魯屯外出流官計有:
    
    李體中:字達用,新屯人,乾隆六年拔貢生,朝考優(yōu)等,授馬平縣(治所今柳州市區(qū))知縣。后擢升戶部主事,入京就職;李廷珂:清乾隆年間貴州安順府訓導;李廷瑤:由貢生出仕廣順(今惠水縣),后又任銅仁任訓導;李慕羔:清乾隆年間廣西太平府萬承州州同;李明心:乾隆乙酉科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京選四川隆昌縣知縣,歷任富順、梁山知縣,升福建淡水同知,補授汀洲知府,旇升臺灣道臺;李振青:曾任福建長泰知縣、永春知州,嘉慶年間任金門縣丞,道光三年(1823年)任福建彰化知縣。道光六年(1826年),任臺灣淡水同知。李瑞枝:由州判,分發(fā)云南。文巡廳,補邱北縣知縣,加知府銜;署廣西直隸州知州,道光帝贈(巴圖直魯勇號);李總章:興義縣貢生特受貴筑縣教諭。
    
    被朝廷敕命賜封官員家屬的計有:
    
    李自芳: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敕封修職佐郎;李材:敕封儒林郎;李榜:例捐州同,因?qū)O李明心任福建汀洲知府加一級;李彬:開李氏武鄉(xiāng)科,補受總戎門千總,隨征烏蒙,敘功加守府銜;李廷燦: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敕封儒林郎;李廷珂: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二日,敕封修職佐郎;李茂先:勅授文林郎(墓碑鐫刻);李廷珂祖母夏氏: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敕命孺人;李慕羔祖母鄭氏: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敕命安人;李慕羔之母呂氏:嘉慶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敕命安人。
    
    ——商貿(mào)文化
    
    經(jīng)調(diào)查,魯屯古鎮(zhèn)老城內(nèi),重要街巷基本以商貿(mào)行業(yè)名稱來命名,如鐵匠街、包谷市、靛行巷(靛:染布的染靛)、老場壩、上場壩等!杜d義府志》也記載魯屯場在城(興義府城,今安龍縣城)東北七十里,逢辰、戌為場期。說明魯屯歷來為重要商貿(mào)交易市場。
    
    魯屯老城區(qū)上聲壩的“湖廣廟”,為后人約定成俗的稱呼,實際上,它應該是湖廣會館,為定居魯屯的湖北、湖南商人所建。這也能為魯屯商貿(mào)文化提供佐證。
    
    ——建筑文化
    
    魯屯在數(shù)百年發(fā)展過程中,既有居民居住,又有生產(chǎn)生活活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文化,這其中,既有居住性建筑,又有商貿(mào)建筑,還有旌表性建筑、宗教建筑和家族祭祠性建筑、教育性建筑。
    
    如此眾多類型的建筑中,魯屯石牌坊、李毓華故居部分建筑、李荃枝宅(總兵府)部分建筑以及其他數(shù)棟原貌民居建筑得以保存,是魯屯是重要的歷史文化實證,需及時保護并適當維護、修繕。
    
    魯屯鎮(zhèn)中,雖然部分原建筑已經(jīng)損毀,但是這些建筑歷史記錄清晰,遺址具體地點明確,均不影響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條件成熟,即可按原形制復建,提升區(qū)內(nèi)歷史文化氛圍,增加區(qū)內(nèi)旅游景點。
    
    魯屯鎮(zhèn)原有城隍廟、觀音閣、財神廟、關帝廟等寺廟建筑,雖然目前此類建筑都已損毀,但它們反映出的魯屯歷史信息中,宗教文化是不可剝離的重要因素。此類寺廟建筑的存在,是支撐魯屯成為政治、文化中心進而成為歷史文化重鎮(zhèn)的必要元素。
    
    魯屯地勢平坦,視野開闊,是明清兩朝與黃草壩、捧乍齊名的經(jīng)貿(mào)中心,是興義府通往普安州通往貴陽的交通要沖,也是滇黔通往兩廣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汕昆高速公路使這一節(jié)點重新凸顯。牌坊群是歷史文化之花,古鎮(zhèn)歷史風貌是它們的背景,再加上李氏宗祠、文閣、財神廟等古建筑的點綴,魯屯就有了豐富的城市文化個性。
    
    今天思考魯屯歷史文化定位在義龍新區(qū)的建設中是十分必要的,它對魯屯的城市規(guī)劃、歷史文化挖掘有好處,到底哪些復建,怎么重建需要認真思考,但從現(xiàn)在起必須要有保護意識,要有大手筆大思路,這樣才能將魯屯建設成為獨具歷史文化魅力的個性化城市。
    
    義龍新區(qū)打算將行政中心設在魯屯,這是有遠見的決策。
 

聲明:轉載此文的目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ldqxnw@163.com),我們將及時更正或刪除,謝謝!

推薦閱讀
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24-09-16
普安縣融媒體中心  2024-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