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過興義!賀子珍在興義負傷
紅軍長征過興義
興義市位于黔、滇、桂三省(區(qū))結合部,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信息中心,東與安龍縣接壤,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隆林、西林兩縣隔南盤江相望,西與云南省羅平縣、富源縣毗鄰,北接興仁市、普安縣和盤州市,處在南(寧)貴(陽)白(色)以350公里經(jīng)濟圈的中心。興義市獨特的優(yōu)越地理區(qū)位,不僅帶來“三省通衢”的交通、物流之便,而且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西南屏障”、“滇黔鎖鑰”之稱。自清朝嘉慶年間以來,這片土地上戰(zhàn)事不斷,為反抗清王朝的統(tǒng)治,曾爆發(fā)過多次農民起義。
興義烈士陵園中的紅軍烈士墓。
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進行大規(guī)模戰(zhàn)略轉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從革命根據(jù)地江西瑞金等地出發(fā),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同年12月10日紅軍進入貴州,1935年1月到達遵義,1月15日至17日在遵義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結束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統(tǒng)治,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中央和軍隊的領導地位,實現(xiàn)了全黨全軍命運的歷史性轉折。
興義烈士陵園中的紅軍烈士墓。
遵義會議后,為徹底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紅軍采取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巧妙調動敵人,掌握戰(zhàn)略上的主動權。1935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根據(jù)毛澤東“調出滇軍就是勝利”的指示,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抵達貴陽東南面的龍里,擺出直逼貴陽的態(tài)勢,迫使蔣介石坐鎮(zhèn)貴陽指揮,并調動滇軍援黔。趁國民黨軍隊被大規(guī)模調動的慌亂時機,紅軍大部分則兵分為三路,繞過貴陽,揮師向黔西南前行。4月10日至14日,紅軍連克定番(今惠水),長寨、廣順(后合并為長順縣)、紫云等縣城,直抵北盤江東岸。4月15日至17日,中央紅軍三軍團、五軍團和軍委縱隊在貞豐縣白層擊潰敵人守軍,渡過北盤江;紅一軍團則由望謨縣普坪渡過北盤江,一路長驅直入,勢如破竹。4月20日,紅軍兵分五路進入興義縣境。
興義烈士陵園。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所在的中央紅軍,在國民黨薛岳、周渾元部的尾隨和滇軍的阻截下,兵分五路分別從興仁縣的雨樟、魯?shù)A營、交樂,安龍縣的龍廣,普安縣的舊營進入興義縣。蔣介石親自到貴陽部署國民黨重兵10余萬,企圖在貴州與云南交界地興義一帶將紅軍消滅。紅軍機智神速,英勇善戰(zhàn),在興義發(fā)生了凹起勒、豬場等激烈戰(zhàn)斗,前后僅用六天時間便勝利渡過黃泥河,挺進云南省境內。
1935年4月20日進入興義到25日離開,紅軍在興義6天時間,共經(jīng)過(當時)8個鄉(xiāng)、84個村寨、71個保、559個甲、8919戶5萬人口的地域,與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發(fā)生戰(zhàn)斗5次,紅軍戰(zhàn)士犧牲7人,流散在興義16人。毛澤東的妻子賀子珍在興義威舍豬場遭敵機轟炸受重傷。
興義烈士陵園紀念碑。
紅軍在興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留下了紅軍洞、紅軍樹、阿依紅軍標語等紅軍戰(zhàn)斗遺址和遺跡,僅被興義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4處。紅軍所到之處,積極開展群眾工作,大力宣傳黨的政策和革命主張,并利用行軍間歇懲惡除霸。雖歷時短暫,卻在當?shù)亓粝铝嗽S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使興義人民對中國革命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把紅軍當作老百姓自己的隊伍,視共產黨為勞苦大眾的大救星。如今,當年紅軍長征過興義的遺物遺跡已成為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寶貴資源和國防教育的鮮活教材、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成為鼓舞和激勵全市人民群眾團結一致建設小康社會、同心同德構建和諧興義的巨大精神財富。
本文由唐澤洋根據(jù)有關文史資料編撰
油畫來源網(wǎng)絡。
劇照。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圖為1935年4月23日,紅一方面軍經(jīng)興義地區(qū)寡婦橋入滇,進入云南省富源縣的鐵鎖箐、黃泥河一帶。(來源:興義公路)
圖為九位老紅軍到云貴交界處察看當年紅軍經(jīng)過的“寡婦橋。
如今的木浪河水庫大橋,以前叫“寡婦橋”。(來源:興義公路)
一部貴州志,半部興義人。
品文松道酒,聽興義故事。
FM88.3《聽·說·興義》
每周三13:30--14:00首播
周末13:30重播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