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養(yǎng)的這9頭肥豬,在年前能全部出欄,除去成本,純收入應該是1萬元以上。”4年前搬到鄉(xiāng)集貿市場求發(fā)展的望謨縣岜饒鄉(xiāng)岜饒村婦女張小糾,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走出一條致富路。
張小糾原住在岜饒村攏旦山組,離鄉(xiāng)政府所在地7公里,交通十分不便。她家承包的兩畝多旱田由于缺水灌溉,收成好壞全看老天臉色,經濟來源只有幾畝油桐樹,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如何才能改變“種田為糊口、養(yǎng)豬為過年”的狀況,成為張小糾夫妻倆日常生活中交談最多的話題。
2006年,岜饒鄉(xiāng)黨委、政府在邊壩村開設一個集貿市場,苦苦尋找致富路的張小糾夫婦倆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他們毫不猶豫地向鄉(xiāng)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2萬元,四處找親戚朋友借了2萬元,加上家里多年來省吃儉用的一點積蓄,在集貿市場旁邊買了一塊70平方米的屋基,建起一棟兩層樓的磚混水泥平房。倆口子除了在門面辦起粉店外,還用自家種的玉米烤酒出售。沒有錢買豬來喂,他們就向村里有母豬的農戶賒仔豬,用酒糟養(yǎng)大賣出后再歸還賒豬的本錢。豬多肥也多,張小糾和丈夫把豬糞背到田里種糧食,挑到山上種玉米、黃豆,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種養(yǎng)模式。
4年過去,張小糾夫婦倆靠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使家里貧困境況逐漸改觀。張小糾的丈夫坦誠地告訴筆者:“現(xiàn)在經營的粉店,加上烤酒、養(yǎng)豬、種地的收入,一年純收入4萬元,如果沒有這些收入,這日子還真不好過呢! (梁振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