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縣多措并舉傳承非遺文化
安龍縣居住著漢、布依、苗、彝、回等13個民族。全縣總人口44萬,少數(shù)民族占48.2%。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多彩的民族風情,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湛別致的苗族手繡,展現(xiàn)別樣的藝術魅力;布依八音、布依山歌、苗族飛歌,婉約動聽;苗族板凳舞,歡快活潑;布依族武術,別具一格;古法造紙、水磨制香……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廣為流傳。近年來,為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非遺文化,安龍縣多措并舉讓各民族的智慧結晶得以傳承。
注重宣傳引導。以“文化遺產日”、“春節(jié)系列活動”、“三下鄉(xiāng)”、“剪粉節(jié)”等活動為契機,懸掛橫幅標語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宣傳,并邀請CCTV7、《貴州日報》、《當代貴州》、《黔西南日報》等媒體和國內知名作家走進安龍,利用其多元化的媒體平臺,展示黔劇、苗族板凳舞、安龍八極拳、打凼布依拳、安龍紅油剪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宣傳苗族手繡、布依八音、古法造紙、水磨制香等傳統(tǒng)技藝。
注重名錄申報。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納入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縣財政對3名省級非遺傳承人按照每人每年0.5萬元的標準補助。劃撥專項工作經費用于非遺項目、傳承人申報工作。目前,已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8項。
注重文化傳習。投資2.1億元啟動明十八先生墓、興義府試院、文廟、張锳祠等4個項目重建、修復、改造工作,目前,明十八先生墓保護利用工程已完成新建廁所基礎施工完成2%,工程形象進度72%。韋杵故居完成工程形象進度95%,目前正在建設增建的廁所一座,建設基礎完成5%。張锳祠修復工程、文廟重建項目已完成設計,并通過縣初審。修建布依族武術、民族刺繡傳習所5個,民俗館1個,分別授予8位州級傳承人、3位省級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證書、稱號。
(譚憲美)
責編:張椹炎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